飞机设计大师顾诵芬:“连洗脚时也在看书”

军工资源网 2018年06月20日

“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里,自己没有任何主动权。”徐舜寿、黄志千、顾诵芬是幸运的,他们梦寐以求的自行设计制造飞机的想法与中国航空工业的决策者、领导者心有灵犀,不谋而合。

1956年8月,四局局长王西萍发布了《关于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命令》,决定从1956年8月15日起,在112厂、410厂分别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任命徐舜寿为飞机设计室主任设计师,叶正大、黄志千为副主任设计师,先是调徐舜寿、黄志千、顾诵芬和程不时四人到设计室工作,后又从各厂设计科调集了不少属于主管设计员一级的技术骨干,也从南航、北航、清华等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中录用了一批年轻人。就这样,飞机设计室组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仅22岁的设计队伍。在这支荟萃新中国最优秀飞机设计师的队伍中,年仅26岁的顾诵芬承担起了气动组组长的职务。

徐舜寿带领着这支年轻的队伍开展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学习、培训,还有就是给设计室的技术骨干聘请顾问。顾诵芬对徐舜寿的做法非常赞赏,他曾多次回忆说:“那时顾问的工作方式不像现在的评审会,而是专题专问的方式,效率很高,我们的疑难问题经他们指点立刻就解决了。”在培训和学习中,顾诵芬经常给年轻的同事予以帮助,而大家也纷纷视他为学习的榜样。

当时设计室人员大部分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根本谈不上飞机设计经验,面临歼教1飞机的设计,大家都在努力学习。顾诵芬身为气动力组组长,整架飞机的气动力问题都压在了他的身上。他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只能苦苦地找资料、艰难地钻研学习。

宝贵的技术文献资料成为飞机设计室开展飞机设计工作的基础。徐舜寿为了培养飞机设计人才、掌握和学习国外航空的先进飞机设计动态,非常重视收集订购西方(美、英等国家)和苏联的航空期刊及飞机设计的参考资料,其中顾诵芬做了很多具体的选购工作。每次去北京他都有任务去外文书店买原版书,此外还及时订购美、英等国家关于飞机设计的技术报告和公开发行的航空期刊、书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有着几千册航空图书的资料室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建成了,航空科技资料的收藏量在当时国内都是最多的。

利用科技文献是顾诵芬掌握国外先进航空技术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时期,顾诵芬对科技书刊资料的钻研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为了跟踪和了解航空工业先进国家的发展动向和先进技术并为我所用,顾诵芬经常从图书馆借阅新到的期刊杂志。与他同住一个寝室的冯家斌曾多次提到,当时顾诵芬晚饭后的大部分时间仍在办公室继续工作、找资料、看书,每天回到寝室的时间都比较晚。但他还是会利用睡前洗脚的这段时间,翻看英文版的技术书。当书翻得差不多的时候,双脚也就泡好了,常年如一日。

1956年,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激发了全国青年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为更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高等院校强调要大力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由于对科学技术的专注,顾诵芬成为了“白专”的典型。室里的积极分子向主任徐舜寿反映,顾诵芬连洗脚时都看书。徐舜寿为他辩解说:“这没有什么可笑的,当技术人员就得有这么个钻劲。”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顾诵芬说:“当时不学不行,要搞超声速的飞机,不抓紧时间读一些这方面的书和资料,怎么去解决等着你的问题呢?”

顾诵芬这种努力钻研、好学上进,有了成就而不张扬的学者风度,以及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始终铭记在大家心中。大家对他都十分敬重。当时大家都称他为小顾,后来年纪大了,大家仍然还称他为小顾,对他有着某种特殊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科技创新 大潮澎湃

“这次参加两院院士大会,聆听习总书记的讲话后,我整夜没能合眼,感觉压力很大,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航空工业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关键专业和技术问题。”我国航空领域唯一的两院院士、年近90高龄的顾诵芬,仍在苦心筹谋航空工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殚精竭虑于如何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打造新时代航空强国。

这样的一位前辈,67年为航空工业的创新发展呕心沥血,却仍觉“使命未达”。他呼吁科技工作者们要沉下心来,梳理和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技术;要习惯坐“冷板凳”,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就是航空人的初心和使命,航空报国,生死相依。在航空工业的起步阶段,没有妄自菲薄,而是苦心孤诣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在航空工业发展的浪潮中,也没有妄自尊大,毅然自我加压勇攀科技前沿的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纵观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史,科技创新在武器装备的推陈出新中结出了硕果,但同时也存在着预先研究和基础研究不够扎实、技术储备不够雄厚;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够、青年技术人才培养断层;科技创新工程化应用不够、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而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中国制造2025”、智能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正裹挟着加快融合。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处,航空工业科技创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使命。

对于航空工业来说,要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其实质是要将世界一流的航空武器装备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新时代航空强国成为现实,让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更加顺畅,让我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更加稳固和繁盛。因着这些使命和责任,航空工业科技创新的方向越发明晰和坚定。

近年来,航空工业不断明确战略定位,加速培育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管理体制,构建公平自主、协同开放的创新环境;创新激励机制,在科研领域推行项目制管理,变“相马制”为“赛马制”,让科研人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把建立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能打硬仗的创新团队放在首要位置,打造厚基础、宽口径、跨学科、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队伍;开阔思维,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以全球视野推进开放式创新。

“我们要在军事装备方面迈向国际顶尖水平,我们有这个能力一步一步往前走,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孙聪平和的话语背后,是航空人的真本领和宽肩膀,是航空人的真性情和有担当。年轻如“80后”的钳工方文墨,资深如耄耋之年的院士顾诵芬;细微如工序工装,重大如歼15、歼20、运20,航空人伴随着航空装备,在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共同激荡着澎湃的大潮。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