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业试飞中心吕强:匠人之心 追求极致

军工资源网 2018年06月29日


身着航空工业里寻常可见的蓝衬衣黑裤子,50岁左右,中等身材,黝黑、略带沧桑的脸上透着西北汉子标志性的忠厚。与人说话时,目光坚定,眼中透着光芒。

一个下午,我们都坐在四四方方的驾驶舱,驾驶舱空间不大,座椅很低,人坐在里面是半蹲的姿势,坐一会儿,我便觉浑身僵硬,需要来回活动筋骨。而眼前这位扶着方向盘的师傅,就是那个每天一个人、一台车,在机场默默为飞机服务了20年的人。

他叫吕强,曾经有“天下第一推”美名的牵引车驾驶员。

说起吕强的扬名,时间要追溯到2003年。吕强接到承担某飞机载荷标定的任务,要求在厂房内预先搭建好的工作平台,飞机机翼后部、平尾、垂尾两边留出不足50厘米左右间隙,用于飞机通过。

仅仅是这一个要求,难度系数之大已是挑战。要知道牵引飞机角度稍微偏差,便会折断飞机牵引杆剪切销。车速的控制和操作的水平,会直接影响飞机牵引杆及起落架安全。尤其是顶推大型飞机时,驾驶员坐在牵引车驾驶室内,视线完全被飞机所遮挡,无法观测到机翼两端及垂尾位置,差之毫厘便会挂伤飞机。

要求也不止如此。地面设置了6个标定靶,靶内靶环间相对间距为1厘米。要求飞机推到位置后,在机身固定点位置通过铅垂线测定,铅垂线必须全部在6个标定靶中心位置。

对于该飞机而言,顶推不到指定位置,则前期开展的搭建工作梯台、建模计算、设置标定位置等大量的准备工作将暂时宣告失败,载荷标定工作将会延期,后期的试验科目将会暂时停止。

吕强就是吕强,别人无法替代,一次又一次挑战着别人眼里的不可能。经年累月不断积淀着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默默承担着科研试飞的重大责任,饱含着常人不易承受的坚忍辛劳。

此时,他深吸一口气,通过有限的视角仔细观察飞机姿态,打动方向盘,有条不紊地推动飞机缓缓驶入机库,所有工作人员都紧张地注视着:飞机垂尾慢慢地安全通过设置的工作梯台,机翼安全通过,安装的两台假发动机逐步接近工作梯台,25厘米,20厘米,在工作梯台10厘米位置飞机缓慢停住,机组踩下刹车。在场所有人员对驾驶员卓越的技能拍手叫绝。吕强慢慢走出驾驶室,由于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导致过度劳累,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经过测量,除2号测量点外,其他全部合格。

现场飞机所工作人员通过计算,目前机身姿态向左存在一定偏差,并再次提出要求:在飞机主轮不动的前提下,将前轮往右偏移2厘米,从而将机身偏差校正。

简单休息后,吕强开始第二次顶推,牵引车左右移动,不停地调整顶推角度,飞机缓缓进入试验位置,停稳后经过测量除5号测定点外,其余测定点位全部合格;计算后得出飞机姿态仍旧存在一定偏差,需要再次调整1厘米。

通过牵引车顶推飞机的方式,使如此庞大的飞机调整机身姿态1厘米,如同操作铣床削苹果皮。面对挑战,吕强准备再次尝试。牵引车顶推着飞机缓缓前进,垂尾安全,机翼安全,两台模拟发动机缓慢通过工作梯台口,当两台假发与搭建的工作梯台距离5厘米时,飞机稳稳停住。再次测量时,所有测试点全部合格。

整个过程被某首长看到,不禁称赞吕强为“中华第一推”,美名由此得来。但美名也只是在同时代人的记忆中,后来者要么没听过,要么听过也不晓得是谁。吕强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干着。

身怀绝技,自然需要薪火相传,收徒弟是免不了的事。几十年来,牵引车驾驶员悉数出自吕强门下,尽管他老说自己年纪大了,带不了徒弟,但每当大队人员紧缺,新学员来的时候,人称“犟驴”的他还是掉过头来带徒弟。

“新学员看牵引车的倒车影像刚开始都不太习惯,这个靠多练才能找到感觉”,吕强说。是的,他就是几十年如一日才找到这种感觉。

每天吕强工作完成后,机场地面上都会留下牵引车弯弯曲曲的车轮胎痕,恰似书写着吕强一天的辛勤劳作,我想这应该是一份答卷,诠释一个普通试飞人以“工匠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

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一念执着,一生坚守。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