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导弹协同作战能力建设及未来作战模式
军工资源网 2022年04月12日

型号 | 信息化/智能化能力 | 描述 |
“战斧”BlockⅣ巡航导弹 | 态势感知能力 | 基于所装备的双向卫星与视频数据两条数据传输线,可通过卫星、预警机、无人机及岸基通信设备等传感器与后方控制平台实现双向传输,可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盘旋待机 |
目标毁伤评估能力 | 能够获取目标状况及战场环境信息,对目标以及战场的毁伤情况作出评估 | |
任务规划能力 | 实时接收控制平台的新目标指令与数据,对新目标实施打击,并能够快速进行二次目标打击任务的规划 | |
LRASM反舰导弹 | 态势感知与信息融合能力 | 采用了先进的多传感器弹载集成、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弹载高性能数据处理技术 |
自主规划路径能力 | 融入复杂战场环境下目标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完成目标探测与识别、自主规划路径以及自主选择打击预定目标 | |
“标准-6”导弹 | 态势感知能力 信息融合能力 毁伤效果评估能力 | 采用了先进复合制导与双向武器数据链技术以及先进的处理器,基于美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系统”(NIFC-CA系统)的支持,可灵活控制制导,融合多平台传感器信息,实时完成毁伤效果评估 |
作为美军主力巡航导弹的“战斧”巡航导弹基于双向数据链,具备较优的态势感知、战场毁伤评估能力;
LRASM采用了集成了被动雷达接收机、主动雷达、红外成像传感器、数据链、抗干扰数字GPS和新型人工智能软件的先进导引头/制导组件,可利用数据链终端与舰艇、通信卫星、电子战飞机、无人机建立双向通信链路,与指控中心、舰艇、飞机、导弹形成网络化协同作战体系;
SM-6导弹则采用了弹载数据链技术、CEC协同作战技术、中段指令修正技术以及主动/半主动制导技术,具备网络作战能力。
美军网络化武器协同打击系统的最新测试
时间 | 测试内容 | 测试结果 |
2020年12月 | 由F-16战斗机挂载4枚经过特殊设置的小直径炸弹 (CSDB),进行首次协同飞行演示测试 | 投放的两枚CSDB迅速建立了通信链接,探测到所设定的GPS干扰器目标,并准确判断了两个最高优先级目标,发起攻击,但武器系统软件加载异常使得协同制导指令未能及时发送到武器系统的导航系统中,导致未击中目标 |
2021年2月 | 由F-16战斗机挂载4枚 (CSDB)进行第二次飞行演示测试 | 投放的4枚CSDB弹药成功建立了通信链接,并按照预设的作战规则,成功识别了一个最高优先级的目标,共同评估且分配了对多个目标的打击任务,最终完成了对4个目标的同步打击 |
2021年5月 | 两架F-16战斗机分别挂载4枚与2枚CSDB弹药,进行了第三次飞行演示实验 | 6枚CSDB同时被发射,并使用 L3 Harris Banshee 2 无线电网络迅速建立起了彼此间的通信链接,利用该次测试中所增加的地面站 (与CSDB进行通信)提供CSDB飞行中的目标更新 (IFTU),实现了对更新后的高优先级目标的打击 |
首次飞行测试之后,美军对相关武器软件进行了更改以进一步提高集成系统性能,并在硬件在环仿真中验证了新软件,解决了首次飞行测试中的软件问题;
在第二次与第三次飞行演示试验中,美军均是利用同步打击目标 (STOT)算法使得F-16所发射的CSDB同时击中了目标,第三次实验更是实现了不同CSDB对同一目标的打击;
第三次试验中的地面站提供IFTU消息,并指示武器群追击另一个目标,展示了“GOLDEN HORDE”武器与联合全域指挥和控制网络 (JADC2) 交互的能力,而该项能力将是未来实现网络自主协同作战的关键所在。
参与作战的导弹分别执行信息传输、制导和侦察行动,以及打击目标的任务;
多枚导弹可在发射后建立安全的弹弹间通信链路互联,实现实时交互;
多枚导弹能够基于预设的交战规则,确定目标的优先级,共同评估、分配多个目标的打击任务,并实现同步打击。
LRASM基于先进的复合制导系统、数据链以及弹载目标数据库,不仅能够对目标分类、识别,还能够确定目标的优先级,能够为指控中心提供较为精确的目标分类、识别与相关参数信息以及战场实时数据,通过信息融合,提升指控中心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从而能够为实时远程控制导弹群的协同攻击提供支持;
美军的反舰战“战术云”能够实时感知战场态势,对于导弹攻击目标的毁伤情况进行多维度验证,作出准确评估与决策,高效进行目标分配与目标消息修正,指控中心、卫星、舰艇等发送的目标更新信息则将通过先进的数据链等发送给LARSM,使其能够灵活机动地对于新目标进行攻击,以适应战场打击需求;
LRASM基于其自身的智能化目标识别能力,还能够自主制定智能化突防策略,自主规划能够规避防空反导系统威胁的路径,提升突防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