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警报系统(ATLAS)
军工资源网 2022年08月22日小行星撞击地球最后警报系统(Asteroid Terrestrial-impact Last Alert System,ATLAS)是由夏威夷大学天文学研究所(IFA)开发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资助的小行星撞击预警系统。它由四台望远镜(夏威夷×2,智利,南非)组成,每晚自动扫描整个天空数次,寻找移动的天体。
系统发展及部署情况
2013年,ATLAS项目获得NASA近地天体观测计划(现属于NASA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500万美元拨款,其中350万美元用于前3年的建设,150万美元用于之后2年的运行。
2015年,ATLAS-1望远镜在夏威夷大学哈雷阿卡拉(Haleakala)观测站完成建设。2017年,ATLAS-2望远镜在茂纳罗亚(Mauna Loa)天文台完成建设。这两台望远镜之间距离为158千米,从而尽量避免两台望远镜同时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并可以更精确地测定出小行星的轨道。
图表:ATLAS-1、ATLAS-2项目时间表
时间 | 事件 |
2014年 | 签订所有大型合同(望远镜、相机、支架、外壳、场地等),在Mauna Loa天文台安装了一个微型望远镜(Pathfinder)以支持软件开发;完成相机,围护结构建造以及开发软件 |
2015年 | 接收支架、望远镜、相机等,完成ATLAS-1的建造,继续开发软件 |
2016年 | 继续开发软件,开始向小行星中心发送观测数据 |
2017年 | 接收剩余组件,完成ATLAS-2的建造,系统开始全面运行 |
传统圆顶式外壳; 交换机和光纤; 多台工业计算机,其中一台运行windows系统以连接DFM远程示波器,一台运行Linux系统并通过专用网络连接相机控制器; 各种Raspberry Pi微型电脑; Thermo Fisher公司Accel 500循环冷却器用于冷却CCD相机; Puregas CDA-10空气干燥器用于减少镜头的水汽凝结; 不间断电源; 现场监控系统。
指标 | 参数 |
观测点 | 4个 |
地点 | 夏威夷×2,智利×1,南非×1 |
望远镜孔径 | 0.5m |
望远镜焦距 | 1m |
望远镜焦比 | f/2.0 |
望远镜视场 | 7.4° |
望远镜架 | 德国APM Telescopes公司的赤道仪 |
相机 | 美国STA半导体技术公司的STA-1600 CCD探测器(10.5k×10.5k) |
像素大小 | 9μm |
CCD相机工作温度 | -53℃ |
曝光时间 | 30s |
每晚探测次数 | 75000次(25000颗小行星,每颗3次) |
探测星等 | 20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