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锁机场!拦截飞机!这帮人有多疯狂?
军工资源网 2022年11月22日11月5日,一群男女老少锯开了阿姆斯特丹史基浦机场的围栏,冲进跑道区域。
他们封锁了跑道,拦截飞机,还把自己锁在飞机轮子下面!其他的人则绕着飞机骑自行车,在机场跑道上肆无忌惮地遛弯儿,和警方上演自行车追逐战。
机场成为“眼中钉”这帮人有多疯狂?
据外媒报道,他们是来自欧洲的“绿色和平”组织。他们拦截跑道上的私人飞机,对机场不减少私人航班、加剧气候变暖的行为表示抗议。
这些抗议者认为,史基浦机场每年碳排放量高达1200万吨,是荷兰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应该对气候变暖负责。
史基浦机场曾承诺在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但这个减排进度在抗议者看来还远远不够,他们说“富有的精英们频繁地使用私人飞机出行,正将人类推向危险的境地”。
其实抗议者们的担忧也是有原因的。在航空污染方面,可以说全球1%的人口贡献了全球50%的航空碳排放。私人飞机的排放更是触目惊心。
近期一份好莱坞明星2022上半年乘坐私人飞机次数和碳排放量的榜单出炉。上榜明星包括了金·卡戴珊、碧昂丝的丈夫、电影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等等。
因超出普通人数百倍的碳排放量,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使用私人飞机过于频繁的明星们遭到了网友的嘲讽:
也许是环保问题针对富人的讨伐引发了网民的共鸣,面对有些过分的环保抗议行动,舆论的态度也常常倾向于理解和宽容。
就像此次机场骚乱,警方逮捕了200多人,可以说是声势浩大的逮捕行动。但这些人又在当天被快速释放,草草收场。
“绿色和平”组织在其网站同步了活动照片图片来源:Greenpeace.org
拦截飞机只是冰山一角,近期已有一系列针对环保问题的抗议活动发生在世界各地。形式五花八门,吸引着全世界吃瓜群众的眼球。
世界名画连遭碰瓷,抗议活动愈演愈烈
近两个月,一些世界级名作成了激进环保主义者们的热门“碰瓷”对象。
10月14日,“阻止石油(Just Stop Oil)”组织对着梵高的《向日葵》泼上了一碗蕃茄汤;不久后,又给维米尔的名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泼上了满满的胶水。
一周后,莫奈的名画《干草堆》被另一个激进环保组织“最后一代(LetzteGeneration)”涂抹了土豆泥。
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中,两名抗议者把自己的手粘在了毕加索的名画《Massacrein Korea》上。
这些抗议者大声质问围观人群,“我们正处于气候灾难中,而你们却只关心一幅画上的土豆泥?”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行为唤起人们对碳排放问题的重视。
《蒙娜丽莎的微笑》被抹上蛋糕,《最后的晚餐》被喷上油漆,收藏在全球各地展馆中的名画都没有逃过躺枪的厄运。
抗议者们在完成破坏行为后,还会把自己的手脚粘在墙上,以示不抵抗和对事件负责。
他们深知画作在展示时都装裱在画框里,这些行为其实并不会真正损坏画作。否则牢底座穿也赔不起。
“阻止石油”组织的发言人说,这些行为只是为了让人们体验差点儿失去珍贵名画的心情。因为在现实中,人类正面临气候崩溃,即将失去所爱的一切。
各种碰瓷世界名画的视频在全球迅速传播,吸引了大批眼球和流量。这些“不严重损害公众利益”的激进行为在社交媒体上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追捧。在他们看来,这种抗议,代表着支持环保的正义立场和对未来负责的态度。
分析人士表示,对环保的焦虑扎根在物质富足但精神空虚的欧洲年轻人心中——他们关心气候崩溃和世界末日多于关注失业和贫困,对激进环保行为的容忍度也越来越高。
直到英国的石油码头和三分之一的加油站被激进的抗议者们封锁、欧洲多地出现严重的交通瘫痪和人员伤亡、更多的恶性事件频频发生...
“阻止石油”组织成员爬上伦敦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大桥示威为营救他们泰晤士河周围交通瘫痪
宣扬素食主义的抗议者们冲进超市倾倒牛奶,人们开始反思这些行为的合理性,思考其是否真的能起到呼吁环保的作用:“他们把强力胶泼在画作上,难道不知道强力胶是石油的副产品吗?”“一边呼吁环保,一边浪费食物,这不是很讽刺吗?”“人们更关注的是这些疯狂的行为本身,而不是石油对地球的危害。这真的对环保事业有帮助吗?”
尽管人们对激进环保主义者的行为褒贬不一,欧洲环保组织对当地政府和石油企业的施压确实取得了实效。
2015年,一家可持续发展基金Urgenda和900名荷兰公民将荷兰政府告上法庭,要求荷兰政府在2020年达成消减25%碳排放量的目标,最终胜诉。
打赢官司后的合照,标语写着“我们赢了!”图片来源:www.urgenda.nl
2019年,包括前文提到的“绿色和平”组织在内的七个活动组织将一家世界级能源巨头“壳牌”告上法庭,要求其在2030年之前将碳排放量降低至2019年的45%。
环保组织再次胜诉,开启了以法律迫使大型企业全面改革气候战略的先例。再看向年排放超过9亿吨二氧化碳的全球民用航空业——随着环保需求不断升级,航空业减排的压力将逐渐增大。
燃油税将成历史,出行方式或将改变
全球民用航空业的碳化物排放量占据人类活动所产碳化物总量的2.5%,是出了名的“减排困难户”。今年10月,国际民航组织的193个成员代表作出承诺,力争在2050年达成净零碳排放目标。
如何达成?届时旅客出行又会发生哪些新变化呢?
1. 玉米木屑做燃料,和燃油税说再见
方法一是用可持续燃料(生物燃料)代替一部分燃油。生物燃料主要来源是农业废料、废弃木材、特定的植物或廉价农作物,可以比燃油减少80%的碳排放量。
2019年,阿拉斯加航空就开始使用波音生产的包含20%玉米燃料的混合动力飞机,执飞从美国西雅图到华盛顿特区的航班。
阿拉斯加航空,图片来源:中国航空新闻网
2020年,空客所有的民用飞机都已在技术上实现了以混合燃料为动力飞行。
日前,交通银行旗下飞机租赁公司刚刚购买了首架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空客A320neo,并交付给东方航空使用。
东航天津-西安航班用了5%的“地沟油”(餐饮废弃油)
按这个节奏,生物燃料比例不断提高,不久的将来,就可以完全代替燃油了。这是否意味着,以后坐飞机不用交燃油税了?
但问题在于,生物燃料比普通燃油价格出很多,航空公司一般难以承受。如果现在强行代替燃油,燃油费省了,机票价格大概要上涨不少。
2. 发展电动飞机,未来通勤必备工具
方法二是使用电动飞机。但就像电动汽车普遍存在里程焦虑一样,电动飞机也无法远距离飞行,且一般只能搭载4-10个人。远程航班依旧得使用燃油。
而数据显示,民航业的碳排放主要就是航程在1500公里以上的远程航班产生的。所以,如果以电动飞机代替燃油,主要的碳排放源在短期内不会消失。
以色列研制的纯电动飞机 Alice
不过电动飞机非常适合未来的城市空中交通出行。韩国已经在做城市空中飞行系统的测试,据说最早将于2025年商用。
也许不久的将来,大家就不用摇号买电动汽车了,改买电动飞机吧。
3. 研发氢动力飞机,纵享丝滑起降过程
方法三是使用氢能源作为动力。它可以长距离飞行,也可以搭载上百人。氢能源燃烧后会变成水,可以说是真正的零碳排放。
德国汉莎航空近期正在做氢动力飞机方面的实验,空客也已推出了几款氢动力飞机,计划2035年投入商用。
如果真的能实现,由于氢能源动力输出更流畅,旅客乘坐氢动力飞机将会有更“顺滑”的起降体验。但储存氢燃料需要给飞机设计更大的油箱,目前技术上的壁垒还有很多。
也就是说,目前出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民航业一时半会儿还很难完全脱碳。激进环保主义者们的美好愿望可能还要等等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