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证实中国测试轨道轰炸:当年美国设想的方案,由中方抢先实现

军工资源网 2022年12月05日

美军在年度报告中,证实中国已经进行了一次“部分轨道轰炸”试验,初步掌握了这种技术。“部分轨道轰炸”是美国90年代提出的目标,希望能实现1小时全球打击,但最终进展不顺,项目几乎停滞,没想到被中方抢先。

美国国防部在年度报告之中,提到中国在2021年进行了一次【部分轨道轰炸】(FOBS)试验,表明中国已经具备“随时部署这种武器系统的能力”。

应该说中国此次试验对美国构成了巨大的冲击。美国人认为这种武器系统“颠覆了现有游戏规则”,美国现有反导系统无法防御这种武器,他们甚至认为中国部分轨道“轰炸机”可以打击全球范围内的目标。

轨道轰炸,让反导系统无奈

从美方描述来看,所谓的部分轨道“轰炸机(飞行器)”,是利用东风-31A或者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弹体,加上高超声速滑翔体组合而成。

它最大特点就是,发射之后直接进入低地卫星轨道,在太空之中滑行,是环绕地球的轨道;而不像传统弹道导弹那样,冲出大气层在太空飞行一段时间之后,就迅速再入大气层攻击目标,是固定的弹道线路。

(“部分轨道轰炸”与“常规弹道”的区别,一目了然)

这样的优点就是,对方无法预测导弹的飞行航迹。传统导弹飞行轨迹一般采用抛物线,再结合球面三角确定大圆弧航线,据此攻击目标。而反导体系就凭借这些参数确定导弹飞行航线和攻击目标,在这些航线咽喉要地设立反导阵地进行探测和拦截。

举一个例子,从东半球攻击北美大陆,阿拉斯加是必经之路,因此这里是美国反导体系重镇,部署有反导雷达和GMD反导拦截弹。如果实施轨道轰炸,那么就可以彻底绕开阿拉斯加和加拿大防空圈,从任意方向展开攻击。

可以绕地球一圈再打击,还能中途变轨

部分轨道“轰炸机”与传统导弹存在本质区别,它发射之后,直接入轨,也就是说部分轨道“轰炸机”进入太空之后,并不会立即重返大气层而是在太空飞行一段时间。

由于部分轨道“轰炸机”能够在轨道运行,飞行距离远,可以打击地球另外一边的目标,不需要选择大圆弧航线,因此攻击路线可以多种多样。

(美国预警系统主要面对北方,南方最薄弱)

这样对方即使探测到部分轨道“轰炸机”发射,一时也不能分辨出它是一枚卫星还是部分轨道“轰炸机”,更别说确定航线和组织拦截。

从东半球打击北美大陆目标,不用选择北方航线,从南方攻击也可以,而南方正是美国反导体系薄弱环节。现代反导体系成本高昂,建立全向的防御体系耗费惊人,就是美国也是感觉力不从心,所以他们认为部分轨道“轰炸机”是颠覆规则的武器。

当部分轨道“轰炸机”运行到目标上空的时间,会打开反推火箭再入大气层,投放弹头发起攻击。由于它的飞行速度达到数十马赫,从数百公里外的太空对目标发起攻击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对方探测和拦截非常困难。

部分轨道“轰炸机”如果采用高超声速滑翔飞行体设计,可以在末段进行机动变轨,或者采用水漂弹道,进一步增加了对方防御的难度。

另外部分轨道“轰炸机”攻击目标比较灵活,能够在太空之中变轨,随时改变攻击目标。在攻击A目标过程之中,突然改变方向攻击B目标,这样对方就更加难以防范。

美国制定的目标,中国抢先实现

让美国人感觉难堪的是,中国部分轨道“轰炸机”应对就是美国人的全球打击系统(PGS)。上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全球打击系统,要求在1个小时之内精确打击全球范围之内的目标。PGS一个选择就是用民兵3或者三叉戟导弹,搭载高超声滑翔飞行体。

尽管美国投入巨资,但是PGS项目进展并不顺利,相关项目处于停滞状态,对外只有PPT资料。结果中国倒是把这个东西搞出来了。按照美国人的说法,中国部分轨道“轰炸机”可以在1个小时之内打击地球另外一面的目标,完全满足美国当时提出的需求设想。

(美军为全球打击研制了很多款弹头)

不过美国也提到,中国在试验之中有所保留,部分轨道“轰炸机”最后命中的位置,只是靠近预定目标,而不是直接击中预定目标。尽管从技术上来讲,直接命中目标没有太大难度。

他们分析认为,这样保守的举动是表明,中国近期应该不会部署部分轨道“轰炸机”这样的武器,以防止这种武器造成双方战略误判断。

我国早已声明,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实行最低核威慑战略,因此我们研制这种武器只是为了防止对方拥有这样的武器对我们进行核讹诈,不会像美国那样追求霸权,建立所谓的战略优势。

因此中国未来可能还会继续改进和发展部分轨道“轰炸机”技术,不断完善和提高系统性能。但是不会追求实际部署和运用,而是进入引而不发的状态,向对方形成强有力的威慑,以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