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为“鲲龙”锻造科技“铠甲”
军工资源网 2023年03月07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8年10月20日,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技术验证机成功实现水上首飞,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要求研制团队“继续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推动创新发展,再接再厉,大力协同,确保项目研制成功,继续为满足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和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需要、实现建设航空强国目标而奋斗”。多年来,航空工业通飞华南公司科技创新团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从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提升、创新制度改革、激发创新人才活力等多方面入手,为“鲲龙”锻造坚硬科技“铠甲”,为型号研制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势能。
裁甲·建立技术体系
作为我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AG600飞机注定有着高起点、高目标,也决定了科技创新团队必须瞄准行业“硬骨头”。通飞华南从技术发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专利布局等方面出发,全面梳理现有技术水平状态,了解当前技术对型号研制发展的支撑状态,围绕航空技术领域开展一、二、三级专业技术体系梳理。同时结合公司二级技术专家评定与考核,开展36个重点专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从而规范技术体系的管理过程,保证企业专业技术的有效积累和应用,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最终,通飞华南构建了以技术体系为核心、科技发展与课题管理齐推进、科技基础与知识工程打基础的全新科技管理与创新体系,为型号发展奠定技术体系基础。
科技成果是型号研制创新发展的重要纽带和关键要素。通飞华南通过与行业内外沟通交流,构思、编制AG600型号“成果树”多维度项目价值评价要素及建设框架,对AG600研发、生产、试飞保障、客服等全领域所涉部门、单位进行成果项目梳理。经过七轮构建、评审,330多项项目成果融合浓缩最终形成了50项AG600“成果树”全树型特色项目,为后续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布局、申请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指引。
穿孔·攻克关键技术
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团队有着深厚的积淀和禀赋,也有着坚定的信心和无畏的勇气。水陆两栖飞机的研制不同于普通陆基飞机,复杂的布局和独特的总装方式,让团队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攻克这些难题,团队依据技术体系、“成果树”的构建,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及地方政府机构项目支持,申报预研课题项目,技术研究实现多项突破。面对国家对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的呼唤,瞄准科研“无人区”,从基础理论做起,再到技术研发,最终到工程应用,他们用十几年的青春芳华换来了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亟需的重大航空装备的诞生,重点突破了大型水陆两栖飞机搜索救援、抗浪性基础技术研究、性能操稳试飞及适航符合性、水面性能操稳仿真、水载荷预计与验证、水气交混状态的数值模拟等关键技术,初步建立了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设计研发体系、工艺和生产制造体系。在团队的努力下,通飞华南被认定为广东省内唯一一个水陆两栖飞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了公司科研自主创新和能力建设,加快了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实现了企业创新与质量双发展。
党的二十大成功召开后,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加强基础研究,集中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在国家积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背景下,为了能够在AG600型号后续改进中储备关键核心技术和提供优质技术平台,2022年通飞华南成立了《AG600水陆两栖飞机水动力学和水载荷研究》项目专项团队,针对水陆两栖飞机高海况着水问题和飞机高海况着水阶段的气动/水动/结构耦合及水载荷等关键技术开展预先研究,使AG600飞机提升海上着水滑行抗浪能力,为AG600型号后续改型储备关键核心技术。专项团队通过与国家部委机关、地方政府、高校等单位进行对接交流,以该项目申请珠海市引进创新团队,经评审后获得正式立项批复和财政资金支持。
精磨·加快“产学研”合作
团队高度重视“产学研”联合和创新。面对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研制的一些“卡脖子”难题,通飞华南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各类创新资源,丰富合作形式,先后与澳门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珠海航湾科技有限公司等进行“产学研”合作,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平等自愿、创新共赢”为原则,以联合研发、委托研发、技术转让、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共同在特种飞机研发领域,进行前沿技术和应用技术创新合作和人才交流培养合作。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是团队的另一个“成功密钥”。通飞华南还以平台为基础,促进企业科研项目、人才引进和团队建设,与复旦大学、航空工业测控所共同在珠海横琴建立创新研究中心,创造了丰硕的科技成果,推动先进特种飞机的产业发展。
有了“产学研”合作的加持,通飞华南引进国内知名院校博士组建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同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锦武院士团队组建了珠海市院士工作站,并先后通过珠海市和广东省评审验收,依托博士工作站和院士工作站针对AG600系列化谱系化、氢能源动力无人机等重点研究方向开展技术研究工作,攻克航空产业、新能源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大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及产业化。
编缀·增强人才创新活力
让科研与育人实现同频共振一直以来都是通飞华南员工的实践初衷。通飞华南深知创新的根本在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指引下,激发成员创新活力,厚植创新潜力,鼓励成员立足当下、着眼未来,拓宽平台、畅通渠道,以宽广胸怀和境界纵深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带动辐射在公司范围内形成创新热情,让创新之举、创新之行在型号研制全线蔚然成风。通飞华南通过制定公司专家队伍管理制度,建立公司专家库,选拔聘任内部技术专家,激发了技术专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公司现有国家级科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津贴技术人才6人、航空工业特级一级技术专家17人、航空工业青年技术专家4人、珠海市高层次人才6人、珠海市青年优秀人才3人、公司内部技术专家36人。有了人才队伍的支撑,通飞华南和AG600型号研制也在科技创新工作方面取得丰硕成果。AG600型号先后获得国家外观设计发明金奖、中国好设计金奖;通飞华南获得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连续两届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等资质平台。
2020年,通飞华南正式获批成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团队进一步利用此平台,为公司发展和型号研制吸纳集聚人才,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推动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优化航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使之成为技术研发的孵化器、科技创新的新引擎、专业建设的助推器,从而加快推进公司技术能力建设步伐。
通飞华南和AG600型号发展,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团队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主动求新求变,勇于打破常规,变“事事找惯例”为“大胆创先例”,积极探索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破题方法,以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将创新刻入通飞华南和“鲲龙”“生命基因”,为实现成就新时代一流主机地位的目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航空工业落地,成就世界一流企业的美好愿景注入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