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射小直径炸弹——火箭炮里飞出航空炸弹
军工资源网 2023年07月18日今年4月下旬,美国空军在内华达州内利斯空军基地进行的一次测试中,出现了A-10攻击机全挂架携带小直径炸弹的场景。此前,小直径炸弹已先后在F-15E、F/A-18E/F等战机上进行过测试。
从战斗机到对地攻击机,体现着小直径炸弹发射平台进一步增多。除了向空中平台拓展,近年来,美军的小直径炸弹还呈现出“借力”地面平台的趋势。不久前,在一些军事热点地区,已出现用“海马斯”火箭炮发射陆射小直径炸弹的场景。
那么,什么是陆射小直径炸弹?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小直径炸弹说起。
小直径炸弹,顾名思义就是直径较小的炸弹。当然,除了“腰身细”,这类炸弹还具备其他一些特征:如个头不大、重量较轻、射程较远、威力较大等。凡此种种,初始缘由却只有一个——在保持单枚弹药威力的前提下,提高战机的带弹量。
为此,20世纪90年代,美空军研究实验室启动了多个微型弹药技术演示项目。这些项目的推进,为其在21世纪初启动小直径炸弹项目奠定了基础。经过相关军火公司的一番比拼,基于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研制小直径炸弹成为最终选择。
联合直接攻击弹药的本质是一种空投炸弹套件。借助套件上的制导控制装置、舵机等,它能使传统航空炸弹摇身一变成为制导航空炸弹。因此,小直径炸弹研制成功后,也拥有了类似“基因”。2006年,第一批GBU-39小直径炸弹交付美军,其命中精度在一定条件下可达1.5米。之后,经过一系列改进,尤其是采用红外、半主动激光、毫米波雷达等新型制导头及双向数据链后,第二代小直径炸弹GBU-53的精度达到了1米。
在此过程中,小直径炸弹“瘦身减重”效果明显。它们的直径不及A4纸的宽度,长度与正常成人身高相当,自重约110千克,使战机增加带弹量成为可能。
体量减小的同时,单枚小直径炸弹威力不弱。它装有20多千克的高爆炸药,穿透能力与一些弹重数倍于己的钻地炸弹不相上下。在可编程电子引信助力下,它能从高空飞身而下,对地面指挥部、车辆、建筑物等多种目标实施打击。
较好的空对地打击效能,加上小直径炸弹使用“相对独立”的特点,使一些国家开始琢磨,能否用其他地面装备代替战机的角色,将该类炸弹送往空中,再由它继续发挥小直径炸弹的作用。
最终,美国相关公司与瑞典萨博公司联手,启动了陆射小直径炸弹项目。他们以M26火箭弹设计为基础,在火箭弹原本安放战斗部的位置,装上小直径炸弹。这样,在火箭助推器帮助下,小直径炸弹被送入高空,随后弹翼展开,在没有动力的情况进行滑翔,直到其在弹载制导控制装置导引下击中目标。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陆射小直径炸弹可简单视为一种由远程火箭炮发射的航空制导炸弹。
体积较小、带弹量大、威力可观、适用多种平台、造价相对较低……这些特点,使包括土耳其、印度在内的不少国家也开始研制小直径炸弹。基于现有武器装备研发、射程更远、发射较为隐蔽、弹道不遵循抛物线路径等特点,则使其他一些国家的军火公司盯上了陆射小直径炸弹,展开相应研发。
正所谓尺短寸长,陆射小直径炸弹也有其短板。比如,在其菱形弹翼展开后,滑翔速度会有所减慢,其弹翼较大,易于被雷达发现。前不久,俄罗斯国防部发布消息称,已成功拦截一枚陆射小直径炸弹。(许洪昌 于政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