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月全国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12% 国内产业集群格局形成

军工资源网 2023年12月25日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1-10月船舶统计数据显示,1-10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45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2%;新接订单量610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3.3%。截至10月底,手持订单量1338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8.1%。1-10月,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9.7%、67%和54.4%。

中国船企位居世界前列

从海外市场看,1-10月,我国船舶出口金额2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1%。出口船舶产品中,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仍占主导地位。出口船舶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比重为85.7%、94.1%和93.8%。

英国造船和海运业分析机构克拉克森近日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球新船订单量为1746艘,共计3803万修正总吨,同比减少21%。其中,韩国造船厂共获得201艘船的新订单,共计955万修正总吨,同比减少39%。中国造船企业的新接订单量虽然略有下降,但远超韩国造船企业,共获得995艘船的订单,共计2189万修正总吨。根据最新数据预计,2023年中国造船企业将连续3年占据全球新订单量的首位,韩国造船企业将位居第二。

行业龙头经营明显好转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的经营业绩有明显好转。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6.53亿元,接近500亿元,创下同期历史新高。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25.61亿元,同比劲增超70%。中国船舶集团的财务状况也大幅改善。截至今年9月底,公司账面货币资金655.88亿元,对应的债务为295.95亿元。

12月5日,中国船舶全资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与控股子公司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分别与SeaspanCorporation及韩新海运公司签订了多艘10800车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新造船合同,合同总金额约14.6亿美元。

中国船舶在公告中称,汽车运输船是公司下属相关子公司的主建船型之一,随着批量汽车运输船订单的承接及交付,公司已在该细分市场上建立品牌价值和领先地位。本次10800车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合同的承接,将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该领域的市场领先地位,有利于发挥外高桥造船和广船国际在设计、建造方面的经验优势,提升生产资源及设施的利用率。

国内产业集群格局形成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与各省船舶与海工产业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以地域为板块形成了产业集群的格局。近日,江苏、上海、山东多地提出了船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江苏发布的集群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内容中提到,江苏龙头企业集聚方面,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扬州中远海运重工、南通中远海运川崎等5家企业造船完工量位居全国前十强;启东中远海运重工、江苏招商局重工、惠生南通重工等海工装备企业位居行业前列。

在配套能力方面,通泰扬地区是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根据对集群内部分船舶海工总装企业的调研,13家企业共拥有大中小合格设备供应商1800多家,单一企业拥有设备供应商最多达到476家,近800家分布于集群内部的通泰扬地区。形成以总装制造为核心,集研发、设计、材料、设备、服务等为一体的完整配套体系。三大主流船型本地配套率达65%,特种船舶、海工装备的本地配套率达25%。一批关键设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中速柴油机、甲板机械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

近日,上海经信委等多部门印发了 《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面推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端化、自主化、数字化、绿色化、国际化,创新推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产品,布局突破一批孕育未来产业新动能的新型装备。到2025年,上海初步建成原创技术策源和绿色智能引领的全球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高地。

该行动计划提出,上海地区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重点造船企业全球市场份额稳步提升,推动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带动引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配套企业,增强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集聚力进一步扩大。

高端船型设计、核心系统、关键部件的自主专利基本形成,新材料、机电设备、工业软件加快研发及应用,船用动力环节自主配套率达到90%以上;建成3-5个国家级或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筹建海洋领域国家级实验基地,产业可控力进一步增强。

大型液化天然气运输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产品,以及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和深海油气水下生产系统等海洋工程装备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自主配套率提升到80%以上;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完成建造交付;远洋科考船、救援船等特种船舶加快谱系化发展,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成效明显,打造典型示范应用的绿色制造标杆工厂,建设船舶海工领域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船舶、重型破冰船等新型装备实现重大布局突破,强化深远海综合维保服务能力,产业引领力进一步显现。

此外,山东新近发布的 《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中也提到,2025年,该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关键配套等环节补强提升,总装建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沿链集聚一批龙头引领型和高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打造成为我国环渤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和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山东将利用内河新能源船舶巨大市场机遇,推动内河船舶智慧化升级、自动化改造、标准化引领,构建集研发设计、整船建造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提升济宁内河船舶产业集群品牌力和竞争力。(记者 郭 宇)

转自:中国工业报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