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国内上市航司财报解析:盈利低谷中的运力博弈

军工资源网 2025年05月12日

图:2025年Q1七大航司运营数据 制表:民航资源网

中国航空新闻网讯: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民航客运量延续高增长态势,全行业运输旅客约1.9亿人次,创同期历史新高,平均客座率超过83%。然而,与繁荣的出行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航司财务表现跌入疫情后低谷,多家大型航空公司利润大幅缩水甚至持续亏损。值得注意的是,受市场竞争加剧、公商务出行需求不足、高铁冲击、全球供应链紧张以及人民币贬值等多重因素影响,除华夏航空外,报告期内其他航司普遍呈现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的趋势。业内专家指出,春节后出行需求季节性回落叠加“以价换量”式竞争,导致票价承压下行,“旺丁不旺财”的困局挥之不去。在运力投放全面恢复乃至超越疫前的背景下,我国航司正经历一场利润低谷中的运力博弈。

运力加速恢复与客座率此消彼长

2025年一季度,中国航司在国内外航线大举恢复运力投放。民航局数据显示,一季度民航客运航班总量达136万班次,同比增长2.6%,较2019年同期增长12.4%。国际市场方面,中国至日本、英国、意大利等35国的航班量已超过2019年水平,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航班恢复率达94.5%。以中国东方航空为例,其国际航线运力同比增长28.73%,旅客量增长33.73%,客座率提升2.06个百分点。国内市场同样火热:2025年春运期间民航旅客运输9020万人次,同比增长7.4%,均高于疫前水平。总体而言,多项运营指标已逼近或超越2019年。一季度中国南航和东航的收入客公里(RPK)相比2019年分别增长15.9%和20.3%,增速略高于运力投入(ASK)的增幅。这意味着运力恢复的同时,客座率等效率指标并未被显著摊薄。

2025年一季度春秋航空客座率高达90.6%,在可比航司中领跑;南方航空紧随其后,平均客座率为85%以上。东方航空一季度国内航线客座率也达到85.8%,国际航线投入增加的同时客座率稳步提升2-4个百分点。行业平均客座率约为83.3%,较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高客座率体现出航司积极承接市场需求,但也部分源于以低票价刺激上座所取得的“以价换量”效果。

横向对比来看,各家航司客座率表现分化明显。坚持低成本运营的春秋航空一枝独秀,一季度平均客座率达90.6%,几乎满座运营。南方航空受益于庞大的国内航线网络,客座率达到85.4%,吉祥航空紧随其后,客座率约84%,略低于南航。在运力大幅扩张的同时,不同航司填舱能力高下立现:东方航空通过精细化运营使国内航线客座率提升至接近86%。而中国国航由于宽体机大量投入国际市场,客座率恢复相对滞后。据行业统计,今年一季度仅春秋、南航等少数航司的RPK增速略超运力增速。整体而言,一季度六大上市航司客座率同比多数提升,但与上年四季度相比略有下滑,表明供给增长已开始超过淡季需求。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也有体现:2025年3月全球航空运力同比增5.3%,高于3.3%的需求增速,导致当月全球平均客座率降至80.7%。由此可见,运力的快速回归在带来流量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对上座率和单位收益形成挑战。

营收持平难掩利润下滑

图:2024年及2025年Q1七大上市航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及19年同期 制表:民航资源网

尽管运输量屡创新高,航司的营收却未能同比大幅提升。一季度大部分航司收入同比增幅不足3%,部分甚至略有下降。例如,国航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400.23亿元,较上年同期降0.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44亿元;东航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为334.0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6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95亿元;南航营业收入434.07亿元,同比下降2.68%;净利润亏损7.47亿元;海航控股营收为176.01亿元,同比增长0.29%;净利润为2.72亿元,同比下降60.34%。在民营航司中,春秋航空实现营业收入53.17亿元,同比增长2.8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7亿元,同比下降16.39%;吉祥航空营业收入为57.22亿元,同比增长0.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45亿元,同比下降7.87%。唯有区域航司华夏航空表现亮眼,一季度收入17.74亿元,同比增长9.7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0.82亿元,同比增长232.31%。整体来看,航司在客运规模大幅扩张的情况下并未实现同期营收的同步增长,这反映出票价和客单收益水平的显著下滑。

除华夏航空外,其余航司收入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或略有增长,中国国航和南方航空甚至出现小幅下滑。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运力和客运量增长的同时,票价下降抵消了流量增长带来的营收增量。换言之,各航司普遍遭遇“旺丁不旺财”,只能通过提升客运规模勉强维持收入。

盈利方面,一季度三大国有航空公司依然深陷亏损泥潭。其中中国国航净亏损达到20.4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6.74亿元亏损进一步扩大22%。东方航空亏损9.95亿元,同比亏损额增加近2亿元。南方航空的业绩波动更为剧烈:去年一季度南航曾实现7.56亿元净利润,如今却转为亏损7.47亿元。

对此,业内分析认为,高铁分流和行业竞争加剧使三大航不得不以低票价维持客座率,导致国内航线平均票价同比下降超10%,客公里收益下降12.5%。油价波动和汇率成本也是影响因素之一——202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高位震荡推升燃油成本,而人民币汇率波动也影响具有大量外币负债的航司财务表现。不过,需求侧因素仍是主导:今年一季度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使票价持续承压,中国航协指出行业经营效益“不及预期”。国航管理层亦坦承,一季度利润下滑“主要系今年市场竞争加剧所致”。相比之下,几家民营和地方航司虽然盈利能力也受到挤压,但仍维持了正向盈利。一季度春秋航空以6.77亿元的净利润继续领跑国内航司。不过这一数字同比下降16%,表明即便是成本控制卓著的低成本航企也难独善其身。海南航空实现净利2.7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60%。吉祥航空净利3.45亿元,同比下降7.9%。值得注意的是,唯一实现同比利润增长的是华夏航空——净赚0.82亿元,同比飙升232%,成功扭转上年同期亏损局面。华夏航空作为支线航司,受益于下沉市场的旅行需求释放,一季度运力投放和客座率同步提升,从而带来盈利改善。总体来看,民营航司盈利水平虽优于三大航,但除了华夏外普遍较去年有所回落。

可以看到,2024年初航企刚迎来疫情后首轮盈利高峰,南航等实现扭亏为盈,春秋、吉祥、海航等盈利创新高;而2025年一季度行业整体再次陷入亏损低谷,三大航亏损额明显扩大,南航更是由盈转亏。春秋航空虽保持盈利但净利下滑,海航利润亦大幅缩水。七大航司合计由上年同期盈利1.72亿元转为2024年全年亏损超过360亿元人民币,显示出“以价换量”策略对利润的侵蚀之深。与2019年疫情前相比,目前仅有少数航司的盈利恢复接近往年水平。春秋航空2024年全年的净利润已达22.7亿元,超过国航、南航等传统巨头,成为疫情后国内“最赚钱航司”。吉祥航空一季度盈利亦接近2019年水平。然而三大航的盈利恢复仍任重道远:以南航为例,其当前盈利水平尚未重返2019年同期的正常水准。国航和东航虽然2024年全年已显著减亏,但2025年初仍未能摆脱亏损。换言之,中国航司整体盈利能力尚处于谷底,距离全面回归疫前尚有时日。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一个季度亏掉往年最高利润”,航司当前亟需走出低价竞争的泥潭,重塑健康的收益结构。

探寻破局:航司提质增收迎接拐点

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和业绩低谷,中国航司正在积极求变,期待迎来扭亏为盈的拐点。一方面,各航司优化运力投放,更加注重收益质量。随着二季度旺季来临,航司普遍计划收紧低效运力供给,提升票价水平。据中国航协预测,二季度起国内客运市场票价将稳中有升,“五一”小长假或迎来出行高峰,带动行业收益上行。事实证明,今年“五一”假期民航旅客运输量已创同期历史新高,热门航线机票价格显著回升,不少航班客座率接近满座。这预示着二季度航企单位收入有望改善,从而减缓亏损压力。

另一方面,航司纷纷开源节流,多元化增收。以东方航空为例,公司今年推出“易享退”灵活退改产品,带动辅助收入同比增长;拓展“空铁联运”等跨界合作,完善航旅产品供给。南方航空则依托国内最大机队优势,加强货运和旅游业务协同,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国航、吉祥等致力于加强成本管控,在一季度财报中均提到通过精细管理降低单位成本。同时,各航司加码国际航线抢占高端市场份额。东航今年夏秋航季大幅增加远程洲际航班,欧洲航线班次已达2019年的152%。国航、南航也在恢复北美、大洋洲航点,寄望于国际长航线客座率和票价同步提升,弥补国内收益的不足。跨境旅游的升温为中国航司提供了新的机遇:一季度我国国际客运规模已首次超过疫前水平。充分利用这一契机,有望助力航司改善整体收益结构。

更为重要的是,这场运力博弈终将回归商业本质——航空公司唯有提升自身经营效率和服务价值,才能摆脱无序竞争的泥淖。低成本航司春秋航空在成本管控和差异化服务上的成功经验,证明了“旺丁”也能“旺财”并非不可兼得。可以预见,随着行业逐步走出疫情阴霾,票价回暖和需求增长将推动中国民航业绩触底回升。在业绩低谷中寻找破局曙光,中国航司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展望2025年余下的时间,若能平衡好运力投入与收益产出,告别单纯拼规模、拼客流的粗放竞争,中国航司有望在全年迎来难得的转盈契机,驱动业绩曲线重回上行轨道。航空业漫长冬夜的尽头,曙光已现。(作者:文宇)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