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5“飞鲨”舰载机正经历从一线主力,向体作战配角的战略转型
军工资源网 2025年07月02日从当前军事动态与装备发展趋势来看,歼-15“飞鲨”舰载机正在经历战略转型,从一线主力向体系化作战的配角过渡,而这一过程不仅仅是“功成身退”那么简单。它反映了中国海军装备迭代速度的加快,也突显了航母作战体系的深刻进化。
一、主力地位的逐步让渡

1. 技术代差催生升级需求

歼-15是基于苏-33技术路线发展而来的四代半舰载机,设计源自1980年代苏联的舰载机方案。尽管通过国内化改进(例如更换太行发动机、升级航电系统等)增强了性能,但与新一代舰载机如歼-15T、歼-35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短板:
- 动力系统:早期歼-15使用的俄制AL-31F发动机,寿命较短,平均大修间隔只有300小时,而歼-15T采用涡扇-10B发动机,发动机寿命提升至1500小时,显著提高了作战保障能力。
- 隐身性能:歼-15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大约为3-5平方米,而歼-35通过隐身设计将RCS降低至0.01平方米,具备更强的突防能力。
- 任务弹性:歼-15T新增了弹射起飞适配能力,既能使用滑跃甲板,也能兼容电磁弹射系统,极大提高了航母的作战灵活性,而早期歼-15只能依靠滑跃起飞。
2. 双航母编队的现实选择
2025年,辽宁舰与山东舰联合训练的画面中,两艘航母的甲板上,歼-15T的数量已超过70%,而早期型号几乎看不见。这一换装节奏背后,实际上涉及多方面的考虑:
- 训练体系衔接:歼-15T的操作逻辑与歼-15相似,飞行员可以快速适应,转换成本较低,这使得战斗力能够迅速形成。

- 后勤保障统一:歼-15T与歼-35在弹药和维护设备上的高度兼容,显著提升了航母编队的持续作战能力,避免了后勤上的重复投入。
- 战略威慑升级:歼-15T的最大作战半径达1200公里,搭载鹰击-12反舰导弹后,能够对第二岛链内的目标形成全方位威慑,强化了中国海军的远程打击能力。
二、功能角色的结构性调整
1. 训练与备份体系的核心支撑
虽然歼-15并未完全退役,但它的使用角色已发生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飞行员培训:作为舰载机起降训练的主力机型,歼-15成熟的滑跃起飞模式为新手飞行员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机会,有助于培养更多舰载机飞行员。

- 应急备份力量:在福建舰尚未完全形成战斗力之前,部分歼-15被部署到岸基基地,作为备份机型以确保航母编队能够随时补充战损。
- 战术验证平台:歼-15还通过改装电子战吊舱(如歼-15D),承担起电磁压制、目标指示等特殊任务,为未来作战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