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船舶用钢供需座谈会在南京召开

军工资源网 2025年07月08日

 6月26日,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25年船舶用钢供需座谈会在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钢铁、船舶两大行业携手举行的第5次供需座谈会,旨在进一步巩固船舶与钢铁产业合作成果,加强协同共赢,共同应对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中国船协秘书长李彦庆,中国钢协副会长骆铁军,工信部原材料司钢铁处二级主任科员王珂及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期货交易所以及国内船舶行业、钢铁行业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会议。中国钢协副秘书长石洪卫、中国船协副秘书长谭乃芬分别主持会议。

        李彦庆表示,“十四五”以来,全球船舶工业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中国船舶工业在钢铁行业支持下实现质与量双提升。今年以来,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均占世界总量50%以上,大幅领先韩国,国际同行普遍认可中国造船业已处于全球领导地位。过去五年,船舶与钢铁行业携手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通过期货工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建立上下游交流机制等方式平抑产业风险。近年来,船企与钢企在高技术船舶用钢领域不断突破,实现液化天然气( LNG )船用殷瓦钢、海洋工程装备用低温钢、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钢、豪华邮轮用薄板等高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为船舶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李彦庆强调,当前,全球造船产业格局因技术、法规和市场三大驱动力发生深刻重塑。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加速,海运温室气体减排迈向强制约束阶段,航运数字化进程加快,自主船舶等新概念船舶不断涌现,促使上下游产业包括原材料工业加速创新。面对机遇与挑战,船舶和钢铁行业需坚持深化协同。一方面,持续聚焦稳定协作机制,以长期协议平抑市场波动。未来三年,船舶订单充足,双方签订的长期协议成为稳定双方发展基本面的“压舱石”。尽管长期供货协议可能限制企业获取市场局部价格高涨带来的超额收益,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通过长协议规避风险、谋求发展,是实现稳健前行的关键策略。另一方面,需要双方开展协同技术攻坚,瞄准高性能船用钢、新型船用材料、绿色供应链建设等,继续围绕解决国产、自主等重要瓶颈开展合作,携手应对挑战,共同探索碳足迹管理。未来,船舶、钢铁两行业将以更紧密的协作破局前行,携手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我国造船强国建设。

        骆铁军表示,近年来,钢铁、船舶两大行业积极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起紧密的上下游合作关系,共同抵御了产业链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已成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典范。自 2021 年创建合作机制以来,双方在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推动高端钢材国产化替代等方面成果显著,有效提升了我国船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两大行业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构建安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抵御外部风险的战略基石。

        骆铁军强调,尽管双方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产业链合作协调仍有提升空间。低价中标、供需衔接不畅等问题亟待解决,船舶智能化升级也对钢材质量稳定性和定制化配送提出更高需求。未来,两大行业应深化合作,建立更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消除产业链弊端,构建 “风险联防共同体”,推动传统的“供应-采购”关系向创新共生、价值共享、责任共担、风险共御的产供链联合体升级,共同维护产业链整体利益,促进钢船链持续繁荣。

        会上,中国船舶集团物资有限公司、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招商局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公司、江苏新时代造船有限公司等多家船企与鞍钢股份、首钢股份、河钢股份、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山钢股份、南钢股份、敬业集团、龙腾特钢等多家钢企签订长期采购协议。

        在下午的会上,中国船协统计信息部副主任曹博发表《中国船舶行业运行情况及展望》主题演讲,钢协市场调研部副处长汤宏雪发表《中国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展望》主题演讲。随后,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总经理助理何明晖、南京钢铁新材料研究院院长陈林恒、上期所商品一部副总监许涛、南通象屿海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秦伟民、上海钢联板带事业部总经理助理王晶晶,分别围绕船用板材需求变化、船舶行业衍生品工具运用、期货助力钢铁高质量发展、中厚板行业运行情况等主题发表演讲。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