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智能化的进阶之路
军工资源网 2025年07月11日安装有FN Elity智能火控系统的枪支。
智能火控系统将各种数据直观地呈现在屏幕上。
2025年6月,在德国霍恩费尔斯的联合多国战备训练中心,一名士兵在现场训练中,将手里的步枪对准了空中的无人机。
当先进的智能火控系统集成到突击步枪上,单兵便获得了反无人机作战能力,在战场上的灵活性与响应速度都得到提升。
突击步枪对抗无人机,核心秘诀在于其电光靶向模块与人工智能驱动的火控机制相结合。智能火控系统配备有高性能传感器和成像软件,可以扫描并识别空中或地面目标,通过计算机视觉算法实时锁定和计算弹道,从而实现“一枪命中”的精准射击。
当前,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战争形态加速向智能化演进。武器装备智能化是准备和应对智能化战争、形成智能化战斗力的重要一环。新技术给传统步枪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各国为何热衷于步枪智能化?请看本期解读。
改进枪械瞄准技术
枪械是士兵最基本的武器,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热兵器之一。
早期的瞄准装置非常简单:一个准星固定在枪管前端,一个U形照门固定在枪管后端。当射手调整枪身,让照门、准星与目标三点一线,便能对特定距离的目标进行有效射击。这时候,射手必须依靠肉眼完成搜索、识别和锁定目标等动作。在夜晚、山地、雨林等特殊环境中,肉眼观测受阻,即大大限制枪械的射程和精度。
为解决这一问题,光学瞄准镜应运而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率先使用加装光学瞄准镜的步枪,取得了一定战果。不过,这一时期的光学瞄准镜来源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限制了射手作用的发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德双方狙击手在废墟瓦砾间展开激烈对决。德军狙击手使用的瞄准镜缺乏风偏调节旋钮等装置,导致他们的有效射程受到影响。苏军狙击手也装配了光学瞄准镜,但他们的战果往往与狙击手的个人经验及战术运用有关,光学瞄准镜并没能起到太大作用。
此后,各国对光学瞄准镜进行了改良。苏联为SVD狙击步枪研制了PSO-1光学瞄准镜。该光学瞄准镜结构简单,仅凭一个分划板就可以实现简易测距。瞄准镜内置发光板和红外线发射装置及感光屏,大大提升了其在恶劣环境下的适应性。今天看来,PSO-1光学瞄准镜的做工有些粗糙,但其工作原理对日后世界各国的光学瞄准镜产生了深远影响。除采用分划板及更高性能的光学元件外,人们还为枪械加装夜视仪、战术枪灯等附件,试图提升枪械的全时全域作战能力。
20世纪下半叶,晶体管技术应用于指挥仪,使得原本应用于自行火炮的火控系统体积进一步缩小。随着时间推移,部分狙击步枪和榴弹发射器开始加装火控系统。
随着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以及枪械制造工艺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探索将战术附件与微电子芯片集成,构建枪械的智能化火控系统。这类系统内置微型计算机以及激光测距、风向感知传感器等关键组件,利用智能化计算与编程系统实现目标识别、距离测算、轨迹跟踪与预测等功能,不仅大幅提升了单兵作战能力,还能有效降低训练成本。此时,扣扳机的动作依然由人完成,但瞄准决策正越来越多地交给计算机。
研发智能火控系统
当前,智能火控系统已成为很多国家对下一代枪械的研发重点。
美军对枪械智能火控系统的研发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美军就为XM29单兵战斗武器配备了XM104单兵火控系统。这种火控系统将瞄准镜、罗盘、测距仪、红外成像设备融为一体,实现了简易的火控集成,具备一定的智能特性。不过,该系统也存在电池工作时间短、成本过高、重量超标等缺陷。
2018年,美国陆军启动“下一代班组武器”计划。2022年,漩涡光学公司凭借产品XM157,赢得“下一代班组武器火控系统”的竞标。XM157在设计之初便强调轻量化,其体积和重量与狙击步枪常用的高精度瞄准镜并无太大区别,可作为精确射手步枪瞄准器。XM157集成了数字罗盘、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器和可见光/红外瞄准等部件,观瞄精度高,可实现1至8倍变焦。XM157的智能化特征明显,可在自身携带的微型显示器上显示弹道计算得出的数据。未来10年内,美国陆军计划采购并列装25万个XM157智能火控系统。
XM157并非完美无缺。瞄准镜内亮度划分不够明显、强光下看不清校正后的瞄准点,以及激光测距仪零偏移明显等,是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2024年的一次测试中,它还出现了红外死机的情况。而且其造价昂贵,单价高达1万美元,想要大规模列装,是一笔很大的花销。
以色列也推出了自己的枪械智能火控系统SMASH,目前该系统已发展至最新一代的SMASH 3000,受到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军队的青睐。该系统可以匹配AR系列步枪,续航时间长达72小时,能与指挥、管理、通信、计算机系统、情报系统及外部传感器互联,在普通红点模式和智能瞄具模式之间快速切换。SMASH系列智能火控系统图像识别能力强,可锁定运动目标,并选择介入控制扳机击发。射手只需要扣动扳机对目标进行瞄准,当火控系统确认能击中目标时,便会自动释放扳机进行发射。因此,SMASH智能火控系统可以跟踪并击中非常小的无人机,这已在实战中得到了验证。
比利时FN公司研制的Elity智能火控系统,已被法国陆军选用。Elity的集成化程度较高,集成可见/不可见激光指示器、激光测距机、大气传感器于一体,并通过皮卡汀尼导轨安装在瞄准镜或者枪械上。但Elity没有直接集成瞄准具,据称,这样设计是为了射手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中近精准射击或者远距离狙击时选择不同倍率的瞄具。
俄罗斯的智能火控系统研发则较为迟缓。2020年展出的MP-155 Ultima霰弹枪虽被称为智能枪械,但其实质只是智能电子设备与枪械的结合,并未采用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火控系统。2021年,俄罗斯卡拉什尼科夫公司表示,他们正在研制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款“智能自动步枪”,但至今没有后续消息。
现代战场对精准射击的需求,推动了智能火控系统的发展。如今,主流系统已具备目标自动识别、弹道实时解算、击发智能控制等核心能力。不过,这些系统仍面临着重量、成本、续航和抗冲击性等挑战。想要让枪械更加“得心应手”,还需要不断加强研发并在实战检验中持续改进。
打造单兵“智能节点”
种种迹象表明,枪械与智能火控系统的结合已经势不可挡。相较于传统光学瞄准镜,智能火控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智能火控系统内置白光及夜视镜和红外/可见光双模传感器,无论昼夜还是在恶劣天气、复杂地形等环境中,智能火控系统都能协助射手精准识别和瞄准目标,让敌人难以“遁形”。
二是无需射手人工计算风偏等参数,命中精度大幅提升。得益于激光测距、图像传感器和计算机解算等技术,射手可以通过显示屏获得目标参数,大大提高了射手对运动目标的命中效率,减少了因人工计算造成的误差。
三是大幅缩短射手训练时间和训练成本。传统观念认为,想要培训出“神枪手”,离不开长时间的训练和大量弹药的“喂养”。智能火控系统的出现,则对这一观念提出挑战。它可以预先计算各类参数,实时计算瞄准点,射手仅需跟随系统指引,即可完成对目标的精准打击。有些刚刚拿起枪械的新手,也能拥有和经验丰富的狙击手相当的射击精度。
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智能火控系统正在进一步推动单兵智能化作战。
智能火控系统与枪械改造相匹配,打造完整的单兵智能作战平台。当前,皮卡汀尼导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种导轨已经突破了传统仅用于安装附件的功能,逐渐演变为具备供电、信息处理和显示功能的智能化平台,还能与单兵视觉增强系统实现信息联动,将瞄具中的图像无线传输至士兵佩戴的显示设备,使射手无需贴近枪械即可实现精确瞄准。
士兵所携带的枪械智能火控系统,还可接入智能化指挥控制系统。前线的敌情数据可上传至指挥控制终端,生成实时战场态势图,供指挥官精准掌握战争情况并调整决策。该系统也可以对弹药存量、电池状态等进行及时反馈,为智能化后勤补给提供精确需求反馈。
当单兵智能火控系统接入智能化指挥控制系统,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此时,士兵将成为战场上的“智能节点”,与无人装备等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一起发挥更大效用。
不过,正如一名业内人士所说,无论系统如何智能,最终扣动扳机的必须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人。武器进化是人类能力的极大延伸,同时也是对人更严峻的考验。(李伦 潘金龙 郝泽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