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材”

军工资源网 2025年09月01日

新材料不仅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还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

2023年6月30日,辽宁营口,康辉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锂电池隔膜项目首条生产线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聚焦新材料,积极建言献策。“全球共发生过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都会涉及核心关键材料的颠覆性改变引发的一系列科技变化。”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所长王立平认为,面对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国际竞争的时代背景,我国新材料行业应重点攻克应用中的核心关键材料,并兼顾前瞻性、未来性、基础性材料研究;重点培育大型领军型企业,同时加强学界选题与业界的贴近性。争取到2050年左右,让我国在前瞻性、引领性新材料方面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引领未来新材料产业格局。

高温合金支撑航空发动机运转,让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锂电池隔膜守护核心动力安全,助新能源汽车驶得更远;高流线型碳纤维叶片提升发电效率,使风电机组点亮万家灯火……“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和先导。它支撑着重大工程的建设,推动着新兴产业的发展。”赛迪研究院材料工业研究所所长肖劲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3月29日,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赵东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企业发现与发明论坛”上表示,2024年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达到45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224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5500亿美元。2024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规模为1656亿美元,过去十年增长3.4倍,约占全球产值的36.4%,预计2027年将达到2500亿美元。

就“十五五”期间新材料领域的发展目标,赵东认为,要加快向高性能、低成本、绿色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这些方向不仅是产品技术迭代、产业提质升级的战略选择,更是应对“双碳”目标挑战,拥抱全球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

“底盘技术”

什么是新材料?即新近发展的或正在研发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性能的材料。“新”体现在技术、工艺、市场三方面,包括具备前沿技术的新材料,以新的合成与制备方法形成的新材料,用在新应用领域、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新材料。

从战略地位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新材料是制造业的两大“底盘技术”,两者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力,而新材料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工程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20世纪末至2010年,我国高性能材料产业从相对薄弱的基础起步,逐步发展,率先在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取得进步。2010年至2020年,我国高性能材料经历了产业规模扩大,向自主研发过渡,并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相关部门先后出台《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建设方案》《“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新材料产业持续创新发展。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推动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快超导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创新应用。

目前,我国已形成全球门类最齐全、体系较为完整、规模第一的材料产业体系,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超硬材料等新材料产能居世界前列。

“很多材料的产业链很长,这些材料的迭代更新对相关产业上下游的拉动效应明显。”王立平说。比如,镁材料就是推动制造业低碳化、轻量化的核心战略资源,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3C电子壳体等场景已先行应用。

“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以颠覆性技术重塑行业规则。”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今飞凯达董事长葛炳灶举例说,通过研发新型材料如镁合金等,可以制造出重量更轻、强度更硬、安全性能更高的汽车轮毂产品,实现底层技术突破。

在整个产业转型过程中,新材料扮演着“关键环节”“幕后英雄”的作用。

超级钢、电解铝、低环境负荷型水泥、全氟离子膜、聚烯烃催化剂等关键技术突破,促进了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等产业发展。新材料还为中国航空航天、能源交通、工程建设、资源节约及环境治理等领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目前,中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发展加速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国”。

打破垄断

近年来,以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中国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对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超高纯度、内部零缺陷、超长耐用、更低成本、循环再生等,新材料面临前所未有的研制难度和发展机遇。

“新材料不仅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还是未来科技竞争的关键,在国防现代化、极端环境、高端装备等前沿场景需求中十分重要。” 玻璃新材料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说。

近年来,我国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关键材料的突破和国产化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部分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