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歼9到歼20和“昊龙” 这是一部跨越50多年的科技自强史诗

军工资源网 2025年09月02日

在中国的军机研制领域,有这样一家单位一直为人津津乐道。它很年轻,却设计研制出了歼10、歼20等明星机型;它偏居西南,却是撑起祖国蓝天的“擎天玉柱”。它就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所)。

这一切,或许要从55年前那个春天说起。

缘起

自立自强来时路,从“躬耕”与“结庐”开始

1970年5月,时值仲春,地处北国的沈阳已是一片新生命萌动的景象。在一个无人注意的站台上,一辆载着300多人的神秘专列悄然出发,铿锵的车轮声难掩乘客们的万丈豪情,从东北一路南下,直奔成都。

这辆神秘专列的乘客们,正是为了推进歼9飞机研制工作而南下的“歼9大队”。

1970年5月,成都所首批主力队伍和物资器材从沈阳到达成都。姜凤祥 摄

到达成都后,“歼9大队”入驻原空军028航校旧址——这便是成都所的前身。武侯祠旁,一朵“自立自强”之花落地生根。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自力更生的精神是当时成都所全体人员的“宝贵财富”。据亲身经历过建所初期那段艰苦岁月的老同志谢品回忆,当时为了改善生活,大家种过水稻、油菜、红薯……“我们的豆腐和馒头都做得很好,还去过北大荒的空军农场劳动,给大家‘挣’粮食。房子也不够住,大家还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自己盖房子。”

与诸葛武侯做邻居,“躬耕”与“结庐”也成了成都所的起点。

除了吃与住,当时的成都所还很缺乏工作设备。谢品回忆,当时他还曾带着设计人员和工人跑到成都滑翔机厂去求助,共同制造风洞模型。


网站已关闭

您的网站已到期,请及时续费
联系电话:400-606-1198